玄奘寺是日月潭風景區最清幽的地方之一,位在日潭與月潭的交界高點,開車走台 21 線過來,環湖一周,它正好在中央。
幾年前,玄奘大師紀念館還沒建好,我們就來過幾次,每次都感到很平靜、安祥。這次是我們第一次帶著小孩一起參訪。
玄奘寺對面有停車場,非常方便,停車場前方有一幅玄奘大師取經圖。
玄奘寺是先總統蔣公指示興建用以供奉玄奘大師舍利子的寺院。
玄奘大師的舍利子經過烽火戰亂,早年埋沒於荒煙漫草中。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後,在原本要興建神社的地點發現玄奘大師的舍利子及相關物品,就將舍利子帶回去日本供奉。
中日戰爭結束後,經過台日佛教長老的交涉,日本將一部分舍利子歸還我國。迎請回國的舍利子首先供奉在善導寺,後來遷移到日月潭玄光寺。
蔣公有感於玄光寺規模太小,便指示興建玄奘寺來供奉大師的舍利子,這就是玄奘寺建寺的由來。
玄奘寺的環境清幽,種植參天松樹,夏天來訪,讓人感到清涼。
走在其中,特別舒服。
玄奘寺腹地寬廣,有一個涼亭區,那裡可以欣賞整個日月潭的景色。
潭中小島就是「拉魯島」。這幾天連續大雨,日月潭水位變高,拉魯島變成一個漂浮的甜甜圈。
今天天氣不穩,突然下起雨來,雨勢越來越大,我們進到大殿旁的小茶館(流通處)躲雨。
這裡販賣一些佛教文物跟點心、茶飲(無正餐)。我們點了一杯杏仁茶,還買了一包黑糖麥芽小餅乾,小孩很愛吃。
吃完後,我們到新建的「玄奘大師紀念館」參觀。
這裡可以抄寫心經,並供養給玄奘大師。
館內也有播放玄奘大師的影片,大約 30 分鐘左右,可惜兒子坐不住,就沒有進去看。
說起玄奘大師的名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唐代的高僧,因為通曉佛教的經、律、論三種經藏而被尊為三藏法師。
玄奘大師有感於當時中國的佛教教義混亂,決定親自到印度(天竺)取經,問惑與辯疑。他在28歲(西元627年)時步上西行旅途,直到46歲(西元645年),歷時18年才回國,帶回大量的佛教經典,並翻譯著書,使佛法在中國興盛起來。
他對於中國佛教的發展與貢獻,卓越無比。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根據他取經的故事而創作的。
玄奘大師不畏艱辛,冒險犯難,堅定求法的心意,讓人無比景仰。
看看他到印度取經的路線圖,紅色的是前去的路線,綠色的是回國的路線,藍色的是在印度周遊的路線。
他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重重磨難,西行五萬里,途經一百三十多個國家,來到印度學佛。在印度的十多年間,玄奘大師盡訪高僧大德,足迹遍及整個印度的大小寺院。他回國時,已然精通佛學全部經典,並帶回 657 部經書。
回國後,玄奘大師潛心翻譯帶回的佛經,前後共譯出 75 部經論、1335 卷。
我們經常唸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是玄奘大師所譯。「大唐西域記」也是大師所著,總結的西行的一切見聞,後來成為研究南亞、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大漠曙光、奘師絕境逢生」的油畫,描繪大師西行求法途中最艱困的時刻。
玄奘大師求法時歷經艱辛萬苦。先是躲避過追緝,在邊關遇險,晝宿夜行。到面臨戈壁沙漠,人獸絕跡,草木不生之處,仍不退縮。毅然決然的以一人一騎,穿越荒漠。
初時遭逢風沙之困,嗣後水竭糧盡,人倒馬翻,在無以為繼之時,掙扎三晝三夜,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半夜忽有涼風吹至,馬兒起來前行,大師亦跟隨前進,發現青草水池。
玄奘大師好學不倦,造詣精深,在那爛陀寺學法後,到印度各地遊學。學成回母校,講法條理分明,分析入微,獲得那爛陀寺上下一致欽佩,譽滿印度。
他不為名利所動,堅決拒絕印度國王的挽留,毅然回國。回國後,又婉拒唐太宗勸其還俗任官職的邀請,專注於譯經和弘揚佛法。
玄奘大師用其一生,實踐了他的信念。那種堅毅卓絕的志節,永不放棄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他留給後世的,何止佛學經論、大量的見聞史料及法相宗派!
改建過後的玄奘寺本殿有三層樓高,漆上亮麗的顏料,失去原本古樸的風采,有點可惜。
不過,修整之後的本殿設施新穎,空間也比較大了。一樓放置許多結緣品,種類非常豐富。一樓的正中間放置蔣公親筆書寫的「國之瓖寶」。三樓有鎮寺之寶:玄奘大師的舍利子。
兒子進去本殿一會兒之後就吵著要出來。女兒則是聽到舍利子是大師的骨頭,就嚇得頭皮發麻,說絕對不要上樓去看。我跟老婆只好輪流進去參觀。
三樓的大師的舍利子禁止拍照,就留待各位親至現場瞻仰,那裡鋪設紅色地毯,佈置得非常莊嚴。看著大師的舍利子,遙想其崇高的行止,讓人由衷的升起一股敬畏之心。
接近中午,玄奘寺附近沒有餐廳可以吃飯,我們要離開去覓食,就此結束這次的參訪。
玄奘寺是一個很值得參訪的寺院。本殿有大師的舍利子,異常珍貴稀有,還有豐富的結緣品,我也請了幾本回去恭讀。玄奘大師紀念館有大師的完整介紹及紀錄。走在寺院裡,能感受到佛法的清淨與莊嚴,又能居高臨下的一覽日月潭美景。
若您到日月潭遊玩,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地方。
(旅遊日期:2019.06.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