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21 日

八通關古道一級古蹟之探尋—萬年亨衢、佑我開山、德遍山陬、入番撤禁告示碑

您知道南投的鳳凰谷鳥園裡,藏著國家一級古蹟(國定古蹟)嗎?它是清治時期八通關古道的開路紀念石碣「萬年亨衢」。

不遠處的鳳凰山寺裡,懸掛著一塊「佑我開山」木匾;位在新寮的石砌土地公廟旁邊,還有「入番撤禁告示」與「德遍山陬」兩個石碑,這些古蹟都跟八通關古道有關,也都集中在鹿谷鄉。

我對古道很有興趣,在安排鹿谷一日遊時,特地把它們都找出來。

萬年亨衢石碣

萬年亨衢石碣位在鳳凰谷鳥園裡面,園區的地圖有特別標示。如果只是單純來看石碣,可以跟售票人員說一聲,不必收費。

把導航設定「萬年亨衢」,就會找到位置,路邊可以停車,對面有一間簡易的公廁。

步道經過整修,非常好走,欄杆也都是新建的,大約兩分鐘左右就到了。

萬年亨衢石碣前方有空地,鋪滿碎石子,旁邊有解說牌,另一邊就是古道。

1875年 清光緒元年,福建福寧總兵吳光亮帶兵開闢八通關古道,西起南投竹山(林圯埔),東到花蓮玉里(璞石閣),橫跨中央山脈,全長約 152 公里,費時將近一年完工。

原本,清廷把台灣視為殖民地,只有搜刮沒有建設,經過牡丹社事件後,驚覺外國人要來奪取,於是決定發展台灣,鞏固後山,從同治 13 年開始一連串的開山撫番政策。

最早開闢三條開山撫番道路,從南到北依序是崑崙坳古道、八通關古道、蘇花古道,其中八通關古道是三路當中最長的,道路完工之後,許多漢人便進入後山屯墾。

當年吳光亮帶兵從南投竹山開始,在頂城(鳳凰山寺附近)開工,開路開到鳳凰山麓時,特地在巨石上刻寫「萬年亨衢」四個字作為紀念。

因為從這裡開始,古道就正式進入山林,歷經千辛萬苦才開鑿成功。

「萬年亨衢」的意思是指道路開通後,商旅便捷,世代受惠。

您看那毛筆字,多麼蒼勁渾厚,具足力道與藝術之美,很想觸摸看看。不過字很高,我們都摸不到。

在石碣前合照留影。

從側面看巨石,不知為何有個水塔,真的很礙眼。

八通關古道應該就是石碣旁的這條路。

古道修築完畢十幾年後,遭遇原住民大力反抗,道路中斷,再也沒有通行。

日治時期,日人重新規劃一條八通關越嶺道,走完全不同的路線,中間只在 11 處交會,清朝的八通關古道就荒廢了。

國民政府來台後,沒有恢復古道,雖然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但是政府沒有加以重視,以致於現在古道大部分都埋沒在疏林雜草中,非常可惜。

佑我開山木匾

跟八通關古道有關的另一個古蹟,是隱藏在鳳凰山寺的「佑我開山」木匾。

鳳凰山寺位在前往鳳凰谷鳥園的路上,已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主祀陰那山慚愧祖師。

寺廟香火鼎盛,最近才剛辦過每 24 年一次的建醮活動,我們開車經過時,看見人山人海,熱鬧滾滾。

右邊的門楣,掛著正是「萬年亨衢」石碣的拓印墨寶。

左邊的門楣,則是「山通大海」的拓印墨寶。

山通大海也是八通關古道的紀念石碑,可惜於八七水災時掉落沖失,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嘉慶年間,從福建渡海來台的墾荒者開始供奉慚愧祖師為守護之神,當時原住民有獵人頭的習俗,居民入山前,必定祈求祖師保佑,祖師就會示兆,保佑平安。

後來寺廟經過幾次重建,變成現在的樣貌。

慚愧祖師是唐代的高僧潘了拳,本來是福建、廣東的地區信仰神明,隨著移民者渡海來台,顯靈事蹟多在防番,成為拓荒保安的移民守護神。

當年總兵吳光亮在開山之前,特地前來敬拜這位「防番之神」,祈求開路順利。

寺廟內供奉九尊慚愧祖師神像,氣勢非凡。

吳光亮與哥哥吳光忠在鳳凰山寺附近紮營,從這裡開工。

因為怕番人騷擾,吳光亮每天早上必定祈求祖師保佑,並由吳光忠贈與「佑我開山」的匾額給寺廟。

有一次,吳光亮與部屬被番人困住,情勢危急,祖師真的顯靈,化身為一群紅布裏頭之小兒,順利擊退番人。

佑我開山匾額經過多年的香燻,已經變成漆黑的木匾。

網路上有一說,木匾是後來再重製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離開鳳凰山寺前經過牌樓,突然發現在右手邊,有一座吳光亮的銅像。

開台英豪吳光亮。

吳光亮為執行清朝的開山撫番政策,率兵深入山林開闢八通關古道,其不屈不撓,克服萬難的精神,令人敬佩。

德遍山陬、入番撤禁告示碑

回程路上,我查到鹿谷鄉還有有兩個與八通關古道相關的古蹟:「德遍山陬」與「入番撤禁告示」碑,想順便探訪一下。

它們的位置很隱蔽,我用 google 搜尋,導航到大馬路旁邊的「聖蹟亭」,後來發現不對,繞回頭後,從彬彬書院牌樓下方的這條道路進去,才在土地公廟旁找到。

土地公廟旁的國家一級古蹟,左邊是「德遍山陬」碑,右邊是「入番撤禁告示」碑。

(圖左)「德遍山陬」碑,山陬是山腳的意思。這塊石碑是當時先民為了感念吳光亮開闢八通關古道的恩德而豎立的。

(圖右)「入番撤禁告示」碑,是清廷在開闢八通關古道同時,因為廢除漢人入山的禁令,而豎立石碑昭告百姓。

八通關古道開闢時,清廷變更以往禁止漢人越界進入番地拓墾的政策,大量招募墾戶進入山地。

石碑所在之地是入山的重要通道(鹿谷新寮),清朝官員因此在這裡豎立碑文告示大眾,已經撤除相關的禁令。

入山禁令撤除後,百姓無須賄賂官兵偷偷私墾,官兵也無法再藉機勒索,竹山、鹿谷一帶因為漢人入山開墾,樟樹、竹林,茶、農墾等產業欣欣向榮。

1876年,新寮當地的仕紳便豎立「德遍山陬」石碑,以感謝吳光亮開闢八通關古道的恩德。

碑文上的文字已經非常模糊了,在現場看也很難辨識內容。我把照片修圖銳化後,才呈現出比較清楚的文字。

這兩塊石碑就靠在土地公廟旁邊,沒有任何維護,不知道還能留存多久?

這間土地公廟全部用石塊砌成,非常特別,其他地方應該看不到這樣古樸的土地公廟。

古道專家楊南郡曾經分享他踏查八通關古道的經驗。他說,八通關古道雖然只修築十一個月就完工,但是工程相當紮實,古道所鋪設的石塊經過測量,無論是大小或是間距幾乎完全一致,遇到轉彎處也用扇型工法往上鋪設,毫不馬虎,在那個無人監工的年代,工程品質令人讚嘆。

八通關古道入山後,採取陡上陡下的方式開闢,不同於日治八通關越嶺道大部分走經平緩的地區,八通關古道因為直上所以路程險峻,可以說是以人力一步一石,硬是開鑿出來的山路。尤其當時原住民出草(獵首)的習俗還在,開路先人所經歷的艱辛,實在難以想像。

當年吳光亮開闢古道時,希望它可以萬年暢通無阻,嘉惠後人,無奈事與願違,才不過百年,八通關古道就只剩下遺跡,滄海桑田,人事全非。

我們在鹿谷鄉探尋的這些百年石碣木匾,實實在在的是台灣歷史的見證。當我觀看這些古蹟時,思緒也穿越時空,重回當年開闢古道的現場,心中升起無限感慨。

八通關古道是了解清朝治台時期歷史的一個索引,需要更多人來重視;古道是需要經常去走動維護的,否則就會消失不見。

這幾年古道旅遊越來越夯,真希望八通關古道能夠恢復通行,讓喜愛古道旅遊的人,不僅能夠尋訪八通關古道的古蹟,還能夠親自走一回萬年亨衢。

(旅遊日期:2020.12.19、2020.12.26)

0 thoughts on “八通關古道一級古蹟之探尋—萬年亨衢、佑我開山、德遍山陬、入番撤禁告示碑

  1. 我們到寺院禮佛時,一進山門,都會看到一尊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坐在山門口歡迎我們;彌勒佛給人滿臉的微笑,這是給人歡喜的攝受

  2. 生活本來很不易

    不必事事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

    靜靜的過自已的生活!

    心若不動,風又奈何!

    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祝福好友開心好運氣!

  3. 謝謝好友賜票!

    每天都可以投一票

    還可以抽獎!投越多中獎機會越多!

    上次舉辦投票時我每天都去投

    結果中了第一獎市價約8000元的藍牙耳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Optimized by Optim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