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4 月 30 日

【靜岡景點】靜岡縣立美術館—遇見羅丹(A.Rodin)

就在我們前往日本平飯店的路上,開始下雨了,我搜尋附近有什麼室內景點時,忽然發現「靜岡縣立美術館」的存在。

當我看見它有一個「羅丹館」,裡面展出了法國雕刻家羅丹(Auguste Rodin)最有名氣的作品,包括「沉思者」、「地獄門」、「加萊義民群」等雕塑品時,我就決定要去參觀。

靜岡縣立美術館坐落在一個日本平的山麓,佔地廣闊。收藏了約 2450 件作品,以東方及西方風景畫為主。也是日本境內羅丹雕塑作品常設展最豐富的美術館。

美術館的建築很大器,光是門面就很寬廣,看那兩根柱子有多麼粗壯就知道了。

展示羅丹作品的「羅丹館」,位在美術館的別館,二者分屬不同建物,但是相互連通。

美術館的本館,簡約、挑高的設計,氣氛莊嚴,讓人一進來就自然而然的放輕腳步,低聲細語。

美術館內收集 17 世紀以後的東西方風景畫、與靜岡縣有淵源的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富士山主題的作品等等。

進入美術館後,我就發現了不能使用照相機的標示。可是我實在很疑惑,這麼大的建物,難道整棟都不能拍照嗎?

於是我用簡單的日文向管理人員確認可否拍照,管理員用日向我說明,展館內是不能拍照的,但是展區以外的大廳以及羅丹館是可以拍攝的。

一樓有個熟齡油畫展示區,因為不用買票,工作人員也熱情邀約,我們就進去參觀一下。

沒想到這些靜岡縣內的素人高齡者的畫作也不能拍照,看來他們是相當尊重及保護著作權。裡面有風景畫、人物畫、花卉及各式各樣的主題,展場內還特別標示出金賞、銀賞、銅賞的作品。

之後,我們前往「羅丹館」去參觀。門票直接在羅丹館的入口處購買。

若只參觀羅丹館,大人只要日幣300元,中學生以下免費,若要本館、別館全部都參觀的話,大人就要日幣1200元。我們考量小孩及時間因素,決定只參觀羅丹館就好了。

羅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是法國的雕刻家,現代主義的雕塑大師。

羅丹出生在巴黎, 14 歲進了繪畫學校,接觸黏土之後就愛上了雕塑。但是報考巴黎藝術學院卻屢屢受挫,三次榜上無名。後來他擔任雕刻師的助手,學習許多雕塑的技巧,也開始自己的創作。

1875年,羅丹到義大利旅行時,受到米開朗基羅將感情與思想注入雕塑的啟發,他決定創新風格,不再被古典的學院派綁住。1877年,他的「青銅時代」首度展現寫實的作法,雖然毀譽參半,但是也為他帶來新的機會。

1880年,羅丹受政府委託製作裝飾未來巴黎美術館的大門,他決定上面的浮雕要用但丁「神曲」的「地獄篇」來表現。此一作品工程浩大,截至臨終前也未能完工,卻成為他一生創作的靈感泉源。羅丹的代表作還有「沉思者」、「加萊義民群像」、「巴爾札克」等。

在卡蜜兒擔任羅丹的模特兒兼情人的期間,女性的角色在羅丹的雕塑中重要性增加,許多歌頌兩性的作品,例如「吻」、「永恆的春天」等完成,皆成為傳世名作。

1900年,羅丹在世界博覽會舉行創作個展,獲得空前的成功,自此之後他便名利雙收,過著令人稱羨的生活。

過世前,羅丹將畢生的作品全數捐獻給法國政府,以促成羅丹美術館的成立,他的作品因而被完整的保存下來。

為什麼羅丹如此受到重視?我不懂藝術,也不懂雕刻,但是在搜尋關於羅丹的資料時,看到諸多關於羅丹藝術評論的內容後,有個粗略的了解。

羅丹的雕塑全部以人體為主題,追求、探索人類的內在精神,每一個作品都是他內在思想的呈現。羅丹的雕塑著重真實感,把血肉、神經、骨髓,透過線條與明暗的表現,刻畫出生動有力的作品。

在羅丹以前,雕塑品僅有裝飾的功能,無論是紀念碑、銅像、教堂,還是庭院的裝飾品,雕塑的任務性勝於其藝術性;自羅丹以後,雕刻變成一種表現思想的工具,雕塑品本身承載著雕塑家的想法與情感。

羅丹勇於突破古典主義的框架,用雕塑的形體表達了內在的力量與思想,因此,羅丹在藝術史上名垂青史,是歐洲乃至世界的現代雕刻巨擘。

簡單來說,羅丹賦予雕塑一個新的意義。他的雕塑突破傳統古典主義派的造作、工巧與裝飾性,而是呈現前所未有的坦率;很醜卻很真實的表現出人類的軀體、靈魂、與思想,因此被尊稱為雕塑之父、現代主義雕塑大師。

靜岡縣立美術館的羅丹館,採用獨特的橄欖球狀建築,使光線從玻璃屋頂自然落下。

羅丹館內展覽了包含「沈思者」、「地獄之門」、「加萊義民群像」在內共32件羅丹的雕塑品。

常設展覽如此多展品的美術館並不多見,所以全國各地很多學者慕名而來。

館內為了導入自然光,採用高差設計,可以從不同高度欣賞作品。

此外,還能觀賞光線變化帶來的表情差異,這也是羅丹館獨有的魅力。

首先看到位於羅丹館正中央的「地獄之門」(La Porte de l’Enfer/ The Gates of Hell)。

1880年,羅丹接受法國政府委託製作未來裝飾巴黎美術館大門的雕塑品。他以但丁「神曲」的地獄篇作為題材,因此稱做「地獄之門」。

這件作品裡有高達 200 多座形體的組合。羅丹在創作時充滿熱情,不時的加入又拿出甚至肢解許多人物形象,反反覆覆的修改,終其一生未曾中斷形塑這件巨作。

羅丹在琢磨地獄之門時,前後試做了許多雕像,因此發展出多件獨立作品,每個作品又各自發展出另一個作品。在羅丹的創作生涯中,這件作品形同他的雕塑日記,紀錄著他的雕塑歷程。

將地獄之門中的每一個形體拆解來看,都足以成為獨立的作品。事實上,羅丹最著名的作品例如「三個影子」、「沉思者」、「吻」、「逃逸的愛神」、「亞當」與「夏娃」等,皆是從地獄之門切割出來的或加以衍伸變形的雕塑。

因此,這座地獄之門,可以說是羅丹最重要的創作寶庫。由於羅丹想放入的雕像太多,以致於在他過世前,一直沒有完工。

這件作品最後是由巴黎羅丹美術館的第一任館長定型,再澆鑄成青銅展出。

我用超廣角鏡頭拍攝出地獄之門的雄偉。

地獄之門最頂端的雕像是「三個影子」,其下就是有名的「沉思者」。

加萊義民群像(Le Bourgeois de Calais/ The Burghers of Calais )。

從這群雕像的故事中,可以更加瞭解羅丹雕塑的中心思想。

1884年,羅丹接受加萊市府的委託製作加萊義民群像。這是為了紀念英法百年戰爭時,六位加萊市民挺身而出,提出以性命交換為條件,換取全體加萊市民免於受到英國士兵攻擊的義勇故事。

羅丹接受委託後,興致勃勃的製作,沒想到完工後,卻遭到退貨。因為,羅丹的加萊義民與市長預期中的英雄形象相差甚遠。

羅丹想表現出歷史事件中的真實原貌,而非歌頌英雄式的崇敬。他把雕塑的高台取消,使觀者得以近距離的觀看並感同身受這群義民;他雕塑義民赴死前的猶豫、恐懼、痛苦、堅毅等真實的情緒以及平凡無奇的穿著,而不是傳統英雄的無所畏懼、雄壯威武的表情與裝扮。

羅丹打破學院的風格,真實的呈現出加萊義民在歷史事件中的樣貌,從而表現出加萊義民的精神力量,使觀者更能感受到先民的英勇義舉。

由這件作品可知,羅丹刻畫的是寫實的人物,強調雕塑的內在力量。

兒子看不懂雕塑,但是從羅丹的署名當中找到樂趣—他會認出A-R-o-d-i-n。

女兒雖然已經 10 歲,仍舊無法理解羅丹作品的深刻意涵。

「沉思者」(Le Penseur/ The Thinker)是羅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館內語音導覽說,全世界有許多座「沉思者」的雕像,靜岡縣立美術館的這座雕像是羅丹的真跡之一,因為位於室內,保存情形良好。

雕像右側的肌肉線條引人注目。這件作品表現的是靜態的主題「沉思者」,與一般雕塑以表現動態為主題的作法相異,可以看出羅丹的巧思。

雖然我以前曾經看過羅丹的「沉思者」,但是從未好好駐足欣賞。在靜岡縣立美術館中,空間寬廣,且全場只有我們一家人,非常安靜,我得以仔細的、從容的看羅丹的大作,而有不同的體會。

據說,這位 Thinker 原本叫作 The Poet,是羅丹依照但丁的形象而做。

但丁是備受尊崇的詩人,清瘦、苦行僧的造型,一身長袍,然而羅丹雕塑的這位男子卻是全身赤裸裸的,肌肉飽滿,一點也不符合但丁的形象。

後來羅丹聽從友人的建議,將之改名為 “The Thinker”。

「沉思者」是地獄之門的形體之一,獨立出來成為單一作品。羅丹要表達但丁正看著地獄的人們,深思、憐憫他們的處境。

估不論羅丹要表現的哲學意涵為何,當我近距離看著雕像時,看著他的肌肉線條、紋理、縐摺,可以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張力。

我從各個角度巡視一番,覺得這件「沉思者」的雕塑作品,實際上已經跳脫但丁或神曲的故事內容,而成為自主的個體,有其自我主體性。

這個裸體的男人,左手放在膝前,右手托著下巴,雙目凹陷,皺著眉頭,凝視下方,他的肌肉緊張,腿部肌肉到腳趾頭緊縮著,充分表現出非常的苦惱、用力思索的樣子,不需要神話故事作為背景,就可以體會出雕塑所具有的情感與力量。

羅丹生前極為珍視這件作品,他死後這件作品被放置在墳前,足見這件作品對羅丹而言,意義深遠。

「逝去的愛」(Fugit Amor/ Fugitive Love)。

這件作品也是源自「地獄之門」,是羅丹最美麗的作品之一。

兩個軀體毫無違和的交錯融合,表顯出男人和女人的情慾。

我們在參觀完畢後,離開前我再拍一張入口處的沉思者。

最後,到美術館的商店區逛一下。

這裡販賣的商品非常多樣化,品質也很好。我們買了一個義大利製造的小小的鐵製蠟筆盒,加水調和可以變成水彩畫,小孩都喜歡。

羅丹的雕塑作品在全世界各地相當的多。在台灣就有許多座,在奇美博物館、亞洲現代美術館均有展出,而東京的上野國立西洋美術館裡也有。我們千里迢迢跑到靜岡縣立美術館看羅丹的雕塑品,實在不足掛齒。

但因為有這次短暫的駐足,我在羅丹館明亮寬廣的空間內,好好的欣賞為數不多的幾件鉅作,得以更加瞭解這位雕塑大師的生平、思想、風格,增長了我的藝術細胞。就此而言,也頗具有意義,值得紀敘一番。

留言區

探索更多來自 flysonic 攝影日誌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