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21 日

墾丁三天兩夜之旅(1)—鵝鑾鼻公園步道、鵝鑾鼻燈塔

每次來墾丁必玩的景點就是鵝鑾鼻公園,除了「鵝鑾鼻燈塔」馳名中外,「鵝鑾鼻公園步道」也非常值得一遊。

鵝鑾鼻步道展現了墾丁海岸怪奇的一面,站在「滄海亭」遠眺海景,行走在步道上親近特殊珊瑚礁岩植物,都讓人覺得興味盎然。

上次來鵝鑾鼻公園是陰天(參見:鵝鑾鼻燈塔—名列台灣八景的燈塔),沒能走步道,這次天氣好,我們專程來走步道。

從鵝鑾鼻收費口走進來,往右轉看到一條步道,這就是鵝鑾鼻公園步道。

往前走一點才看得到指標。

鵝鑾鼻公園步道全長 4.3 公里,但從入口處走到最重要的景點「滄海亭」並不遠,大概走兩、三百公尺就會到。

步道錯綜複雜,岔路口都有指標,如果不看滄海亭,也可先繞到別處再回來。

很快的就到滄海亭了,從這個高架樓梯爬上去就是。

在樓梯轉角處,會先看到有名的「親吻石」。兩塊珊瑚礁岩在大海的見證下忘情的親吻。

但從側邊角度看,會發現實際上它們並沒有親到對方,哈!

滄海亭是一處視野絕佳的觀景平台。

站在這裡可以看到遠處的大尖山、大山母山、青蛙石、船帆石、貓鼻頭、關山、核三廠等墾丁著名的景點。

今天的能見度還不錯,可以看到解說牌上面大部分的景物。

畫面中央尖聳的大尖山、左手邊的大山母山、前方一小塊船帆石、大片湛藍的海水,景色讓人著迷。

右下方珊瑚礁裙礁海岸也是一大特色。

站在這個角落看海,心情莫名的開朗起來!

拍完照,在滄海亭內休息一會兒,看看海景,真是舒暢!

下樓梯時再次經過親吻石,從這個角度看,是有親到啦!

我們繼續走步道,前面還有兩個海岸觀景平台。

神秘的古洞,不能走進去。

步道兩旁都是墾丁最奇特的高位珊瑚礁岩及石灰岩洞穴,這些珊瑚礁岩塊在幾萬年前都是沈在海底的。

特有的珊瑚礁岩植物具有強韌的生命力,令人稱奇。

走到一處開闊的地方,前方是鵝鑾鼻公園的大草原。

從這裡可以看見遠方的燈塔。

步道中途有一座公廁。

繼續往前走,會來到一座海岸觀景平台。

觀景平台上,海天一線的美景。

鵝鑾鼻是台灣南端的岬角,因為三面臨海,成為巴士海峽和太平洋的分界,站在這裡看見的便是巴士海峽和太平洋的分界。

這位海釣的老兄收獲了什麼?

強烈的太陽照射下來本來應該很熱,但墾丁冬天的海風強勁,把熱氣都吹散了,並不感覺熱。

看海的母女。

離開這座觀景平台,我們繼續往前,還有另一座海岸觀景平台。

第二座觀海平台看出去的景色跟剛剛那一座差不多。

女兒所指的就是上圖中,珊瑚礁岩圍起來的區塊,像一座天然的石滬。

走到這裡時已經接近終點,我這才發現以前曾經走過的「濱海木棧道」怎麼不見了!?

曾經在海邊有一座架高在珊瑚礁岩上的景觀木棧道,這次一路走來都沒有看到在哪裡,或許已經被拆掉不存在了吧,好可惜!

前往燈塔的大草皮上有很多含羞草,現正開花中;每年九月紅尾伯勞過境時,這裡也是很好的觀賞地。

雖然來過好幾次了,每次來還是一定要進去燈塔看看。

燈塔本身並沒有開放,但周圍的文物館有開放參觀。

展出的文物詳見:鵝鑾鼻燈塔—名列台灣八景的燈塔(含展覽室文物參觀)

鵝鑾鼻燈塔是一座武裝燈塔,周圍設有圍牆、壕溝,圍牆上還有槍眼,非常奇特。從這裡觀看的景色也是一流的。

在「台灣最南點」的景點被開發之前,鵝鑾鼻燈塔被認為是台灣的最南點,在這裡看大尖山形狀最為尖聳。

白色的圍牆佈滿槍孔,從槍孔看出去是什麼?

喔!是外面草皮上的裝置藝術。

鵝鑾鼻燈塔高 21.4 公尺,內有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度達 180 萬燭光,見距 20 海浬,是國內光力最強的燈塔,光程最遠,有「東亞之光」的美譽。

牡丹社事件後,美國和日本政府要求清廷在鵝鑾鼻設立燈塔,迫於外交壓力,清廷遂花錢向原住民購買土地,委託英國人建塔。

為了防範原住民侵襲,燈塔塔身下方設置儲存煤油,周圍地下設置九座花崗石蓄水池,燈塔周邊設置白色的圍牆,圍牆上有許多槍眼,圍牆外還有壕溝,是獨一無二的武裝式燈塔。

日晷儀。

原先的日晷儀已經不存在,這個是 2016 年架設的,依據歷史資料來設計,還原當時的日治時代日晷儀原貌,下層白色平台則是原先日治時代保留至今。

燈塔外的風景甚好!

「生路-生之旅,島之遊」康木祥雕塑特展。

台灣八景之一鵝鑾鼻紀念碑。

冬天來墾丁,溫度適中,不會太熱,雖然風有點大,但卻是暖暖的風,吹拂在身上感覺是舒服的。

這樣的天氣下非常適合健行,因此,冬天來走鵝鑾鼻公園步道,特別舒適宜人,風景又優美,可以欣賞一望無際的大海,讓人忘卻一切煩惱。

喜歡健行但怕夏日酷熱的朋友,不妨選擇在冬天的時候來鵝鑾鼻公園走步道,遊覽台灣八景之一的海岸風光。

(旅遊日期:2024.02.12)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Optimized by Optim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