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苗栗後龍的半天寮好望角遊憩區遊玩時,除了大風車之外,還有兩個地方非常值得一看—「過港貝化石層」以及「過港隧道群」。
用 google 導航定位或是順著當地的指標前行,很容易就可以找到。
觀光地圖上顯示各個景點的相對位置。
「過港貝化石層」實際上有兩個地點,一個位在前往「海角樂園」的馬路旁(地圖所指),另一個位在「過港隧道一號隧道」旁的觀景台上立有石碑(google地圖顯示「過港隧道貝化石層石碑」,但觀光地圖沒有畫出)。
據說馬路旁邊的貝殼山由於位置方便,盜採的情況比較嚴重;隧道旁的貝殼山被保存的情形比較良好。
不過因為我們沒有走去石碑那裡看,所以無從比較起。
過港貝化石層
過港貝化石層原本是沉積在海中的岩層,因為構造運動抬升作用而成為丘陵,證實了台灣島是從海裡隆起的事實,是相當珍貴的自然景觀。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開挖鐵路隧道時,意外發現過港有幾處貝殼化石丘陵,當時便由總督府下令指定保存起來。
後來經過天災人禍,裸露在外的貝殼化石被盜採得很嚴重,苗栗縣政府遂於 1955 年重立石碑公告為古蹟禁止濫採。
化石層中以海扇貝的含量最為豐富,其他還有海膽、藤壺、單體珊瑚、螃蟹及有孔蟲等化石。
位在馬路邊的這處貝殼山,在目光所及之處,都是片片殘破的貝殼。
網路上所看到以前日治時期照片,貝殼山上面密密麻麻的佈滿化石,而且幾乎每一片貝類化石的形狀都很完整;反觀現在的貝殼山只有殘缺不全的化石,已經沒有太多的觀賞價值。
足見貝殼山確實被破壞得很嚴重,亟需相關單位好好的規範、保存。
像這樣裸露在外,沒有任何保護裝置的貝化石層,非常容易遭受天然或人為的毀損,如果不加以重視,幾年後一定會消失,再也看不見,可惜了這一處特別的自然景觀。
過港隧道群(1-2-3號隧道)
如果小孩喜歡火車的話,對於山洞或隧道一定特別感興趣。
過港隧道群總共有三個隧道,都是日治時期建造縱貫鐵路的遺跡,現在隧道內鐵軌已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紅磚水泥或石頭路面。
三個隧道長短不一,全部走完來回大約一公里左右。
隧道前方有設置一座小型停車場,周圍的環境整理得相當整齊,路面平坦容易行走,推車或輪椅都沒有問題,途中也有長椅、涼亭可供休息。
可惜沒有設置公廁或販賣點心的地方。
從停車場走到第一個隧道口大約五分鐘路程。過港 1 號隧道是最長的,也是燈光裝置得最漂亮的一個隧道。
早期過港隧道還沒成為觀光景點前,是一個個黑漆漆的山洞。現在加裝了燈光,照亮了昏暗燻黑了的隧道,讓人走起來有訪古之幽情又能兼顧安全性。
仔細看還可以發現,隧道內的牆壁全部是以紅磚砌成,磚塊層層疊砌,形成優美的馬蹄弧形。據說開鑿的時候,沒有用到任何樑柱支撐,完全運用圓拱力學原理興建,相當厲害啊!
抬頭一看,隧道頂部的紅磚夾雜著黑色,是當年火車燃煤燻黑的痕跡。
隧道兩旁約每隔 60 公尺處,設有一個拱形凹洞,是為了給昔日隧道內施工人員緊急避車之用。
兒子走進隧道後覺得好興奮,涼風徐徐,不知不覺得就跑了起來!
走出一號隧道外綠意盎然的景致。
一旁的告示牌說明過港隧道群的歷史。
日治時期 1922 年過港隧道興建完工正式通車,是竹南與彰化之間的海線鐵路,反映了當時台灣經濟繁榮的景象。
到了 1970 年代,開始進行縱貫線鐵路電氣化工程,並修正鐵道路線,不再行駛這條路線,這三座隧道於 1973 年間走入歷史。
到了 2015 年,舊隧道被指定為苗栗縣歷史建築,開放觀光之用。
繼續前進到 2 號隧道口。
隧道口外的解說牌童趣未泯,火車與貝殼表示過港隧道群及貝類化石層是這裡著名的景點。
很快的也走完 2 號隧道。
短短的 3 號隧道,從洞口一眼望穿。
散步在苗栗鄉間的古隧道間,沒有人潮,沒有喧囂聲,和煦的陽光、沙沙的秋風與古樸的隧道群所交織出的秋日景色,多麼迷人!
走出 3 號隧道後回看的風景。
兒子在地上撿到的小果子。
三個過港隧道都參觀完畢,步道仍繼續延伸過去,一直到遠處的山邊媽祖廟。由於路程長,風景差不多,我們決定折返。
後來才知道,在 1 號隧道口旁邊的這條階梯通往另一個有立石碑的貝類化石層,當天我們並沒有走上去。
路邊的樹在強風長年吹拂下,枝幹都彎曲了。
(旅遊日期:2020.12.06)
介紹的很詳細也很精彩!
謝謝好友的分享!
阿彌陀佛..祝福您諸事吉祥
謝謝您的賞文!
謝謝您的祝福!
人生因緣而聚、因情而暖!
有緣不推,無緣不求!
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祝福好友每天快樂沒煩惱!
阿彌陀佛祝福您吉祥如意,天天開心,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