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5 月 19 日

【南投中興新村】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珍藏台灣歷史文物的免費博物館

如果沒有上網做功課,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不知道在中興新村裡會有關於台灣歷史文物的展覽館。

在這座「台灣歷史文化園區」內共有三棟雄偉的建築:史蹟大樓、文物大樓、文獻大樓。這三座建築物又叫作「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簡單來說,就是以展出台灣的歷史文物、文獻資料為主的博物館。

隨著台灣本土意識的覺醒,保存台灣在地的文化、生活方式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我們在 2020.5.31 帶小孩來中興新村一日遊,在大熱天來到這些室內的展覽館,可以避暑又增長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我們首先來到史蹟大樓。位於園區大門的左手邊,外觀採用宮殿式建築方式,很像廟宇。

裡面展示的是台灣歷史的文化脈絡,從史前考古遺址、原住民文化,到荷蘭、鄭成功統治時期、清朝占領時期、甲午戰爭後日治時期、台灣光復後等歷史主題。

我們先在一樓的史前考古遺址、原住民展室參觀。

由於展室內的靜態文物居多,雖有一些模型,但是都比較小,也不生動有趣,無法引小孩的注意,他們就吵著離開。

我本來想要看一下荷蘭、鄭成功及清末時期的台灣歷史展覽,也被迫放棄,真是可惜!

匆匆參觀完史蹟大樓後,我們轉往照片中的文物大樓。

文物大樓外觀採文藝復興式的建築樣式,相當宏偉。裡面展覽的主題為台灣常見的民俗文物,近期在特展室展覽性別平等的相關文物。

我們先去看性別平等特展,其中最令女兒感到驚奇的是纏足與三寸金蓮(小鞋)。

展室內有各種不同繡花、樣式的小鞋和纏布,她看得一愣一愣的,對於以前的習俗將纏足視為美麗與身份的象徵,感到不可思議。

中國女性最早自宋代開始便有纏足,到了清朝滿人不纏足,但漢人仍有纏足的風俗。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後,曾於 1912 年頒令禁止纏足,但是民間風氣不改,一直到1950年之後共產黨下令禁止,令婦女普遍參與勞動後,才完全禁絕。

台灣女性的纏足習俗則是從華南地區的閩南移民者傳過來,而且只在中上階級不必勞動的女性間流行。

日治時期的統治者有感於纏足對女性的殘害,遂由總督府引領士紳逐漸將此一陋習改掉,歷時15年終於成功,於1915年在保甲規約上明令禁止纏足,約在1920年之後就再也沒有纏足的風氣,遺害千年的纏足終於徹底消失。(我本來有拍幾張三寸金蓮的照片,不知怎麼的不見了!)。

看完特展之後,我們就去看其他展示室的文物。大抵是介紹台灣20、30年代的日常生活方式,使用的文物,典型的建築、聚落,還有農村的特色。

蘭嶼拼板舟。

石獅與傳統彩繪宮廟的木門。

早期的紅眠床。

書房的布置。

早期的客廳。

早期的廚房。兒子居然知道這個是燒柴的爐火,女兒解釋說,因為魔女宅即便的卡通裡面有出現類似的烤爐。

早期的玩具。

農村生活一景。 

看完這些展覽之後,走了不少路,小孩喊說累了,我們就此打住,沒有再到樓上參觀其他關於民間宗教、戲曲的展覽室。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的最後一棟建築物「文獻大樓」,是放置重要歷史檔案的地方,包括日治時期以及光復後省級機關的檔案資料,都保存在這裡,假日沒有開放,我們就沒有進去參觀。

台灣歷史文化園區除了這三座博物館、展館之外,園區遍植綠樹草地,還有一條「台灣文獻步道」,環境優美。如果不是天氣太熱,我們會在園區多做停留。即使我們到訪的當天熱得快要中暑了,還是有看到當地的家長帶小朋友來玩耍、騎腳踏車。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是大熱天、下雨天的最佳景點,館內空間寬敞,有專人管理,卻完全不收門票,夏天開冷氣非常涼爽,也有乾淨的廁所、飲水機,史蹟大樓還有一間小小的販賣部可以買古早玩具跟吃冰。

史蹟大樓與文物大樓的展覽豐富,各有三層樓的展室可以參觀,每個展室主題內容都不同,如果深入去瞭解的話,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時間。

非常可惜的是,館內沒有安排定時導覽的活動,遊客走馬看花的,比較不容易掌握重點。若能有專人解說,相信會讓遊客對於台灣本土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另

外,因為文物大樓的展示室空間相當大,目前只展覽一些民俗文物,陳列的物品與空間比起來沒有很多,展覽的內容與我們曾經去過的「鹿港民俗文物館」內的物品大同小異,甚至這裡略為貧乏,因此看完展覽後會感到有點空虛。

如果文物大樓能夠將空間妥善利用,朝比較深入或多元化的方向,去增加、強化館藏的特色,一定能吸引更多遊客駐足,對於台灣本土的歷史文化教育也會產生更大的功效。

最後,像這樣體質還不錯的博物館,是需要宣傳、推廣,讓更多人知道的。雖然目前的展出方式較為空洞,但是仍有許多關於台灣的知識是我所不知道的,因此帶著小孩看完這些展覽,還是有所收穫。

留言區

探索更多來自 flysonic 攝影日誌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