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到京都賞櫻必定會安排的景點就是圓山公園,因為圓山公園裡有棵名為「一重白彼岸枝垂櫻」又稱「衹園枝垂櫻」的名櫻樹。這棵枝垂櫻到了晚上,在燈光照耀之下,彷彿變身成為櫻花花魁,在夜空下妖嬌的跳著舞,所以有「櫻花女王」之稱號。
圓山公園是京都最古老的公園,於 1886 年由園藝家小川治兵衛所設計,是京都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每到櫻花時節,便擠滿了賞花的人潮,不但公園的椅子坐滿,樹下更是鋪滿了佔位子的野餐墊。
賞夜櫻是公園最熱鬧的活動,當地居民及遊客每每徹夜喝酒唱歌,氣氛難得一見。圓山公園位於「八坂神社」、「知恩院」的中間、「高台寺」的北邊,一片廣大的空地,種植約800多棵櫻花。
我們 4/1 接近中午到訪時,原本對這個景點有著高度的期待。可惜當天造訪時,天氣由晴轉陰,氣溫突然下降,冷風颼颼,女王櫻只開了約六、七分,其他的櫻花樹開得更是稀疏,不甚好看;加上這棵女王櫻因為前一年遭受颱風侵襲,枝葉有所損壞,不若從前的氣勢。因此親眼見到時,並沒有非常震撼的感覺。
因為帶著小孩的緣故,我們並沒有在夜間造訪,不過在現場仔細觀看這株名櫻,可以發現她的樹枝伸展又長又彎曲,樹幹本身也夠高大,如果是在滿開的夜晚,打上燈光後,她隨風搖曳的姿態必定令人驚艷。
雖然天公不作美,我們仍然見到不少日本人不畏風寒,帶著食物及飲料在野餐墊上用餐兼賞櫻。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賞櫻是不分天氣好壞的,所重視的應該是利用這賞櫻的機會聯絡跟家人朋友同事間的感情。
這次來訪沒有見識到圓山公園夜間熱鬧的氣氛,或許下次應選在晚上造訪,才能感受到圓山公園賞夜櫻的活力。
從圓山公園走向八坂神社的途中設有許多攤位,都是販賣京都特有的燒烤糰子、烤玉米、章魚燒、中東烤肉、炒麵、烤馬鈴薯、煎餃等各式各樣的小吃。我們也在這裡買些東西補充體力,往下個景點走去。
八坂神社
八坂神社就位在圓山公園的旁邊,來到圓山公園賞櫻時必定會順遊的一個景點。八坂神社是全日本3000多間八坂神社的總社,且是日本三大祭典之一的「衹園祭」的主辦神社,傳聞其供奉的神明有消災解厄的超能力,因此遊客趨之若鶩。
關於八坂神社的創社有很多說,通說採係於 656 年間為了供奉牛頭天王而創建(八坂是此地古代的地名)。牛頭天王是釋迦牟尼佛出生地衹園精舍的守護神,被認為有消災解厄、驅除病痛的能力。創社之初原叫作「衹園社」,帶有神佛合一的色彩,但是到明治時期,天皇下令神佛分離而改名為「八坂神社」,並且成為全日本供奉牛頭天王的總社。
八坂神社與「衹園祭」的關係起源於平安時代,當時各地災害頻傳、瘟疫不斷,於是天皇在八坂神社舉行「御靈會」大規模祭祀冤魂以求平息災難。御靈會把 66 把長矛(即鉾)從八坂神社扛向天皇的庭園神泉院祈求消災解厄。此後御靈會變成每年固定舉行。
到鐮倉時代,開始出現華麗的山車和鉾車。後來御靈會一度因為戰亂而中斷,但因京都民眾堅持舉行並積極參與而持續至今。進入明治時代,御靈會被稱作「衹園祭」,由八坂神社主辦傳承至今,此即「衹園祭」的由來。
衹園祭於每年 7 月 1 日舉行,為期一個月,其中以 7 月 17 日的山鉾巡行最受遊客歡迎,「山鉾巡行」是由 300 個車伕拉著裝飾華美的鉾車神轎繞行京都市內,也被稱作為「移動的美術館」。
八坂神社的「舞殿」,舉行儀式及婚禮的地方。燈籠上面寫的是贊助者的名稱。
神社內有超過十個大大小小的神社。各自供奉不同的神明。
八坂神社「本殿」。
正對四條通馬路的「西樓門」。
八坂神社的範圍頗大,裡面大大小小的神社有十多個,每個神社所祭拜的神明都不一樣,需要花一點時間繞行參觀。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御前社」,據說只要滴到神社的「美容水」,就可以永保青春美麗。這次因為時間掌握得不好,沒有參觀到美御前社,只好留待下次再參觀。
一般旅遊書籍及網路均以朱紅色雄偉的「西樓門」為八坂神社的代表建築,其實西樓門並不是神社的正門。八坂神社是朝南而建築的神社,故其正門是在「南樓門」。因此要參觀時,應從東大路通往南走,爬上坡道,穿越日本現存最大的「石鳥居」,見到「南樓門」後穿越它,可見到「舞殿」,穿過舞殿便是「本殿」的正面,由正面參拜能感受到古時參拜的氣氛。
若跟從一般旅遊書籍記載,直接從「西樓門」進去的話,會發現繞來繞去很難找到正殿,且是側面看著正殿。然而,「西樓門」雖不是正門,仍是八坂神社最熱門的拍照景點,也是攝影人喜愛的取景位置。
花見小路
花見小路是衹園的象徵,以前兩旁有「茶屋」即藝妓們工作的地方與「置屋」即藝妓們的家,為日本獨特的花街。
京都共有五條花街,花見小路為路最寬大的,又因為它是電影「藝妓回憶錄」取景的地方,因此在五條花街當中名氣最大也最熱門。
走在花見小路上,在傍晚時刻比較容易見到步伐輕快的藝妓或舞妓。現在花見小路的兩旁都是傳統老店鋪、甜品店、料理亭,這些房屋都是町屋的建築,被政府列為保護古蹟。
花見小路就在四條通大馬路旁的巷道,有招牌不可能錯過。
一間間傳統建築「町屋」。
町屋就是京都市區內的老舊民宅。每間房屋都面向大馬路,與隔壁房屋緊緊相連。町屋二樓窗口為了遮陽及不讓人窺見裡面,大多垂掛著竹簾。一樓房屋牆壁有部分突出來叫作「出格子」。某些房屋外面設有柵欄叫作「駒寄」,是古早時期為了拴住牛、馬的設計。某些房屋外面還有竹製、高度不高的圍牆,叫作「犬矢來」,是為了防止狗貓亂尿,或避免泥巴濺到房屋。
以上都是町屋建築的特色。仔細看上圖可以發現這些建築特色。
走入花見小路兩旁的小巷道看一看。
花見小路通是一條南北向很長的通道。其中四條通以南往建仁寺的方向的那一段最為有名,也是我們此次造訪的地方。這一段路已經被列為「歷史景觀保全修景地區」,照理說應該是最有花街的氣氛,但是實際上因為遊客太多,已經感覺不到所謂花街的風情。只覺得那是一條很商業化的道路。只有走進兩旁的巷弄間,勉強可以避開吵雜的人群,感受花街的氛圍。
走在花見小路上可以看到許多穿著和服的小姐,在白天比較少見藝妓出沒。若有看到,也不全是藝妓,有些是藝妓有些是舞妓,有些是真的有些是遊客打扮的。若要了解其中差異,可閱讀舞妓與藝妓的差別、藝妓舞妓大不同、真假舞妓藝妓分辨等文章。知道藝妓文化之後,走在花街上見到藝妓就會覺得很有趣味。
相關文章: